老龄事业
实现老有所为,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山东省高度重视老年人社会参与工作,将其作为激发老龄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举措,立足本省实际,坚持系统观念,持续强化制度保障、畅通参与渠道、激活品牌价值,积极探索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具有山东特色的老年人社会参与新格局,努力让广大老年人在社会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获得尊重、安享幸福。
完善组织制度
健全老年人社会参与机制
山东省加强统筹谋划,从制度建设入手,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关于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推动实现老有所为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完善基层老年组织网络”“深化老年志愿服务”“挖掘老年人力资源潜力”“扩大老年人参与设施供给”等12项重点任务,压实各方责任,推动形成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整体合力。为强化示范引领,山东省委组织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党建引领·银龄前行”离退休干部助力社区治理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深化“党建+志愿服务”模式,制定资源、需求、项目“三张清单”,通过思想引导、组织凝聚、创新载体、完善机制等方式,将社区需求与离退休干部的专长和意愿有机结合,组织引导广大老党员、老干部立足基层、服务群众。在组织建设方面,《关于进一步做好基层老年协会有关工作的通知》从明确职责任务、加强机构建设、完善组织管理、强化保障措施四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提升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规范化水平。同时,山东省在尊重基层意愿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在居(村)民委员会下设老年工作委员会的基层老龄工作机制。龙口市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居(村)民委员会老龄工作体制机制方案》,为健全基层老龄工作体制积累了有益经验。
推动平台建设
拓宽老年人社会参与渠道
山东省不断拓展形式多样、便捷高效的老年人社会参与渠道,打通老年人贡献社会、融入时代的“最后一公里”。在拓展教育文化平台方面,山东省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老年教育体系,实现县级老年大学全覆盖;创新“社区+”“开放+”“互联网+”老年教育模式,推动社区(村)与老年大学、社区大学、开放大学和社会组织等合作共建基层老年教育学习点1万余个,推出线上老年教育课程超过2万门;培育打造“孝润齐鲁·乐龄有为”老年文化传播品牌,组织6万余名老年人开展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等传承活动;促进老年教育与养老服务、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孝文化研学游”线路年接待游客超过500万人次。在拓展人力资源开发平台方面,山东省在城乡社区推广“社区微工厂”“以老助老服务岗”等模式,开发对年龄和技能要求较低的灵活就业和辅助性就业岗位,帮助老年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出台《超龄人员和实习学生等特定从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办法》,将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且不超过70周岁的老年人纳入工伤保险保障范围;在省、市就业服务平台设立老年人维权绿色通道,依法处理针对老年人的欠薪、求职陷阱等违法行为。在拓展志愿服务平台方面,山东省以《关于深入开展新时代“银龄行动”的若干措施》为指导,广泛动员老年人参与基层治理、关爱服务等志愿活动。目前,全省70%以上的城乡社区已建立“银龄行动”志愿服务队伍。2023年,山东省还实施了“银龄行动”省内互助计划、银龄讲学计划,并与重庆市民政局合作开展“鲁渝协作银龄前行”活动,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搭建多样化平台。
强化品牌建设
营造老年人社会参与生态
山东省以品牌建设为抓手,构建吸引老年人广泛参与的强大磁场,助力“银发能量”充分释放。一是打造“孝善齐鲁·银龄行动”品牌。山东省组建“银龄行动”志愿服务队伍,目前全省注册老年志愿者数量达360.5万人;引导各地建立“银龄行动”品牌矩阵,现已涌现出济南市“银发伙伴”、淄博市“春松·银龄互助”、烟台市“银龄幸福+”等特色品牌。二是打造“银龄智库”品牌。山东省在省级层面招募1000余名“银龄智库”专家,组织推动老党员、老干部、具有高级职称的老年人才通过项目聘用、技术帮扶、决策咨询等方式,为社会贡献专业智慧;会同省大数据局开发“银龄智库”服务管理平台,挖掘汇聚各领域老年专业人才,引导他们利用专长为政府决策、企业发展和社会服务提供智力支持。三是打造“暖心到家”品牌。山东省积极探索低龄老年人帮扶高龄老年人的服务模式,在省级层面争取550万元慈善资金,实施“暖心到家”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项目27个,激励引导低龄老年志愿者为独居、空巢、留守、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老年人提供针对性关爱服务。今年以来,该项目已服务特殊困难老年人超过4万人次。(张 蕾)
责任编辑 : 陈伟伟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