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事业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9月9日,2025北京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四季青论坛成功举办。论坛以“深化养老服务改革 探索北京养老服务一揽子解决方案”为主题,围绕满足多元化养老需求助推银发经济创新发展、创新驱动养老产业提质增效、构建旅居养老新生态、让老年人有更多养老方式选择等内容,全面系统展示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改革发展新成果。全国各地养老服务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和社会组织等齐聚一堂,共同擘画首都养老新生态的壮阔蓝图。
首善标准 北京养老服务改革的四梁八柱
2023年以来,北京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四季青论坛已成为首都养老领域的年度盛会。2023年和2024年举办的四季青论坛,分别以“让专业养老服务走进寻常百姓家”“创新完善具有首都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为主题,系统展示了北京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实践成果。今年的四季青论坛则充分发挥其作为理论研究高地、产业创新引擎、实践成果展示窗口和行业发展对接交流平台的作用,通过“成果展示+产业对接+学术研讨”模式,着力打造养老领域“政策发布的主阵地、行业交流的新高地、协同创新的实践场”,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北京方案”。
记者在论坛上获悉,近年来,北京市全面推进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聚焦老年人实际养老需求,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强化有力有效的养老服务要素支撑,构建首善标准的养老服务体系。北京市系统布局105家区域养老中心、300多家养老照料中心和1500多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让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到专业养老服务。面向广大活力老年人,推出“冬南夏北”旅居养老模式,促进银发经济向多元业态发展。针对80岁以上的“老老人”服务刚需,推动建设运营2.8万张家庭养老床位,开展家庭照护者云助行动,累计为4.3万名家庭照护者进行专业赋能。为破解高龄、独居、空巢等老年人的吃饭难题,北京市累计建成运营老年助餐点2666家,覆盖超过九成的城乡社区。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分级分层推进服务能力提升培训,开发上线北京养老服务网及配套小程序,制定出台34项地方标准,推动行业规范发展。同时,北京市创新完善养老服务质量和安全监管体系,通过源头监管、过程监管和监管结果运用,提高数智监管水平,提升监管的规范性、精准性。
智库建言 呈现老龄化现状,提出应对策略
本届论坛集中发布了《2024年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北京市银发经济消费需求调查报告》《北京市老龄产业发展报告》3份研究成果,全面呈现了首都老龄化现状,提出应对策略。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市卫健委、市医保局等市老龄委成员单位和各区民政局提供的相关数据,北京市老龄协会发布《2024年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梳理了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现状、政策实施成效及社会服务进展,为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报告指出,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呈现出老年人口规模大、高龄化持续发展、老年人口抚养比稳步上升等特点。北京市老龄工作在提升老年社会保障水平、强化“老老人”服务保障、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深化京津冀为老服务协同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精准摸清北京银发群体消费需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供需对接适配”的银发经济良性发展新格局,2025年4月—7月,北京养老行业协会等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从消费偏好、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等方面,对50岁以上人群开展银发经济需求问卷调查,发布了《北京市银发经济消费需求调查报告》。报告指出,当前,银发需求正向“追求品质生活”转型升级,需要各界协同发力,以安全为底线、需求为导向、创新为动力,共同打造北京银发经济服务品牌,促进银发市场健康发展,让老年人乐享幸福晚年。
截至2024年年底,北京市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达514万,占总人口的23.5%,这一庞大群体有多元且极具特色的老龄产业发展需求。为全面剖析北京老龄产业发展现状、资源优势和潜力赛道,北京市老龄产业协会、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联合专业机构,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发布《北京市老龄产业发展报告》。为推动老龄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快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报告在完善产业发展总体设计、构建健康产业生态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国企破局 推动养老服务从“有”向“优”提质升级
在主论坛环节,北京健康养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康养集团)相关负责人分享了其紧抓战略机遇、紧扣政策导向、紧跟市场需求,聚力推动养老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成果。
据悉,北京康养集团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和创新引领能力,在北京市民政局的指导下,搭建融合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养老机构、老年助餐点等多业态的养老服务网络,实现全区域覆盖;优化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专业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实现全场景服务;养老服务与家政、物业、文化、旅游、健康、教育、金融、互联网平台多业态融合发展,实现全方位协同,持续推动养老服务从“有”向“优”提质升级,不断促进养老服务可感可及。
“下一步,我们将以首善标准践行国企担当,在跨行业生态共建、产业链闭环发展、匠心服务品质升级上持续发力,为推进首都超大城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可落地、可持续、可推广的发展路径。”北京康养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科技赋能 十大场景构建智慧养老新生态
近年来,北京市依托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积极推动老龄产业与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前沿科技深度融合,通过科技创新、智慧赋能,为养老服务注入新动能、增添新活力。本届论坛特别开设了“科技赋能成果纵览”板块,介绍北京科技养老的发展情况,展示科技养老的创新产品。
记者了解到,2021年以来,北京市出台多项政策文件,推进通过科技力量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市民政局、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通过“揭榜挂帅”“适老化样板间建设”等方式,引导养老科技研发与智慧养老应用实践。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现有100余家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从事智慧养老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在康复机器人、智能辅具、脑机接口、情感关爱大模型、认知障碍测评与干预等领域形成多项研发成果并实现有效应用,初步建立了“政策引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落地实践”的协同创新体系。今年,北京市民政局联合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围绕生活照料、健康管理、社交活动、安全保障等老年人核心需求领域开展深入调研。论坛上,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邵锦文以“科技赋能养老 智慧改变生活”为主题对调研成果进行介绍,提出了智能辅具、认知障碍照护、情感陪伴、智慧康养旅行、远程医疗与照护等科技赋能养老的十大场景。
一套重量不超过3千克的智能护膝外骨骼设备,让腿脚不便的老人实现自如行走、轻松上下楼;聪明伶俐的机器人小丽,具备跌倒救援、服药提醒、聊天陪伴等功能,不仅能给老人解惑,还能陪老人解闷,成为老人身边的好帮手;悬浮翻身全自动防褥疮床垫通过气囊交替充放气,帮助老年人定时翻身,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发生褥疮,为重度失能老年人营造安全的卧床环境……针对老年人在居家照护、出行等方面的痛点、难点问题,论坛现场,多家养老科技企业带来创新产品,展现了科技赋能养老给老年人生活带来的便利。
聚才汇智 养老事业中的青春力量和银龄之光
为加快建设一支储备充足、服务专业、稳定可持续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北京养老行业协会印发了《北京市养老护理员社会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市、区两级养老行业协会组织实施,通过社会评价评出首批45名“金牌护理员”、108名“银牌护理员”。论坛上,10名“金牌护理员”代表集体亮相并接受表彰。
为践行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深入诠释“老有所为”的时代内涵,2025京冀对口支援“银龄行动”在本届论坛上正式启动,搭建区域协同发展的“银发桥梁”,鼓励更多老年人才投身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大局,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开展跨省援助,贡献智慧和力量。
融合发展 探讨银发经济发展新思路
“聚势·融合·共创——推动‘冬南夏北’旅居养老新生态”“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国企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养老体系建设”“AI赋能银发服务 科技引领品质养老”“养老金融创新 助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针对旅居养老、智慧养老等热点话题,本届论坛还举办了多场主题鲜明的分论坛,邀请国内相关领域专家等,多维度、深层次地探讨扩大养老服务供给、满足多元化养老需求、助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机遇。
为推动养老服务与文旅、交通、金融等产业深度融合,旅居养老分论坛发起“冬南夏北”旅居生态圈合作倡议,助力实现旅居基地资源、航班、车次、保险产品的动态匹配与优惠共享,形成“康养服务+适老交通出行+文旅配套”的一体化生态链,为老年人打造“从家门口到目的地”的全流程旅居服务体系。
本届论坛还搭建了养老企业产品服务推介和供需对接平台,以“银发时光隧道”为叙事脉络,通过场景化呈现、沉浸式体验,全面展现北京养老服务品牌企业串联“居家社区—机构—旅居”三维协同服务体系的全年龄段全产业链服务场景,充分发挥链接供需资源、推进产业发展的作用,汇聚社会力量,推动养老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 : 陈伟伟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