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本和韩国地缘相近,文化相通,是东亚地区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国家,都面临着健康照护压力、劳动力短缺与社会保障体系可持续性的挑战,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上有很多共性的做法。三国在智慧健康养老实践中的有益探索、实践和合作,为推动亚太地区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重要参考。即日起,我们将陆续刊登《中日韩智慧健康养老案例》,以飨老龄工作者学习、研究、借鉴。
天津市南开区智慧养老综合体:用科技重塑老年幸福生活
天津市南开区广开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为2025年天津市民心工程智慧养老示范项目,通过智能科技与多元运营模式,提升服务效率与资源利用水平。中心融合现代科技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集成养老顾问、日间托养、认知障碍照护、康复和助餐等功能,构建智慧关爱、评估、安防、健康管理等十大场景。该模式已推广至全市6个区、10余个街道,服务覆盖超10万名老年人,相关标准纳入《天津市智慧养老建设指南》,为当地养老机构数字化转型提供实践范本。
一、案例概述
(一)基本情况
南开区广开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是2025年天津市20项民心工程“建设智慧养老服务综合体”项目的标杆示范,是集养老顾问、日间托养、认知障碍照护、康复锻炼、辅具租赁、老年助餐等居家养老服务与智慧平台于一体的街道级智慧养老综合中心。中心以“失智照护专业化、社区服务一体化”为特色,内设康复复能花园、失智友好关怀小屋及安全监测智慧养老系统,配备18张长期照护床位。其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非接触式体征监测体系,实现健康数据智能采集与分析,支持7×24小时多场景机构养老服务。
中心打造了“三融三体”养老服务创新体系:
1.智慧融合,构建社联体:打造“社区+物业+养老服务”模式,建设以养老顾问为核心的智慧医康养平台,提供稳定持续的多元化家庭养老服务。
2.康养融合,构建养联体:依托智能监测与精准评估体系,为失能高危人群定制“营养膳食+康复复能+认知干预”三位一体的个性化康养方案,强化社区养老服务依托。
3.医防融合,构建医联体:建立“健康指导+疾病预防+陪诊就医”的线上+线下的医养协同和转诊机制,优化机构养老专业支撑。
(二)十大智慧应用场景
1.智慧关爱场景
中心部署AI情感陪伴系统,基于多模态感知技术,通过语音交互、微表情及心率变异性分析识别老年人情绪。系统提供24小时AI心理顾问,可进行自然对话,每日主动问候超100人次,情绪识别准确率达72%。识别到焦虑或孤独时,将自动播放个性化音乐并推荐娱乐内容。中心针对失智老年人开发认知训练系统,含36种数字游戏,如记忆卡片、数字迷宫等,临床验证可延缓认知衰退达30%。
2.智慧接待场景
中心入口处部署智能识别系统,采用3D结构光技术,支持戴口罩人脸识别,准确率达99.7%,老年人进出记录实时同步至家属端。设置具备多模态交互功能的智能导览机器人,支持语音、手势及触摸操作,日接待量超200人次。依托高精度室内导航,机器人可自主引导老年人至指定区域并介绍服务内容。系统运行半年以来,老年人平均等待时间降至8分钟,满意度达98%。
3.智慧评估场景
多模态健康评估终端集成12项生理参数检测功能,含无创血糖、心电图等先进功能,3分钟内可完成全面检测。认知评估系统采用国际标准量表数字化版本与AI行为分析,早期识别轻度认知障碍的准确率达95%。所有数据实时上传云端健康档案,系统基于评估数据自动生成涵盖营养、运动、康复等8个维度的个性化照护方案。目前已建立835份电子档案,生成个性化方案超百份,为工作人员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4.智慧安防场景
中心构建的“云-边-端”三级安防体系包含128个智能感知终端,每日处理数据量超50GB。云端智慧管理平台采用深度学习算法,实现多源数据融合分析;边缘计算节点部署AI加速芯片,视频流处理延迟低于100ms;终端设备包括毫米波跌倒检测雷达、智能紧急呼叫按钮等,跌倒检测准确率达95%。AI行为分析系统能识别20种异常行为模式,自动触发三级预警机制,实现“秒级响应、分钟级处置”,其运行以来成功预警和处理应急事件356起,有效保障了老年人安全。
5.智慧助餐场景
在老人家食堂,老年人可通过智能终端、语音助手或家属远程代订等方式点餐,食堂每日提供32种营养套餐选择,系统能够根据健康数据自动推荐适合餐食,糖盐摄入量精准控制在标准值的±5%以内。后厨配备的自动分餐系统实现份量精准控制,误差不超过2克。
6.智慧健身康复场景
康复区配备智能运动设备,包括4台自适应训练器和1套VR康复系统。系统根据老年人能力评估结果生成个性化训练方案,实时监测26项运动参数,动态调整训练强度,并开发了20种游戏化训练场景,使训练参与度提升40%。所有训练数据实时同步至康复师终端,支持远程指导方案调整。运行以来,累计完成康复训练3.2万人次,老年人肌力平均提升25%,平衡能力改善32%,跌倒风险降低40%。
7.智慧健康管理场景
中心部署了非接触式体征监测系统,含42个毫米波雷达传感器,可24小时监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具备异常数据预警功能,可自动向医护人员终端发送提醒。配备智能床垫,采用光纤传感技术,能够监测离床与翻身次数,用于预防压疮。应用慢性病管理系统,提供用药提醒与复诊预约服务,累计发送用药提醒800余条,完成线上预约5600人次。
8.智慧照护场景
失智照护专区采用智能环境控制系统,根据老年人活动规律自动调节光线和温度,创建舒适的照护环境。定位手环采用低功耗蓝牙5.0技术,定位精度达0.5米,电子围栏预警响应时间小于3秒。智能护理床具备电动起身、体位调整等功能,减轻护理人员60%的工作强度。
9.智慧居家延伸场景
便携式智能随诊包集成12种检测设备,检测数据通过5G网络自动上传,已服务386户家庭。环境智能传感器监测用水用电等行为,建立生活规律基线,异常检测准确率达95%。系统支持1080P高清视频问诊,月均完成远程诊疗超200人次,并提供线上点单、线下上门服务,累计完成服务5680次,满意度99.2%。
10.智慧管理场景
运营管理平台集成8大功能模块,其智能决策支持系统通过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服务需求,资源调配准确率提升35%。系统建立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累计收集400条评价数据,支撑服务持续优化。依托数字化管理,人员工作效率提升40%,运营成本降低25%。

图1十大智慧养老应用场景
二、创新模式
(一)技术创新:智能科技融合应用
中心采用“1+3+N”技术架构,包括1个智慧养老云平台、3个中台(数据、业务、AI)及N个智能应用场景。通过物联网关统一接入并采集设备数据,5G网络保障实时传输,边缘计算节点实现本地快速响应。将AI算法应用于异常行为识别与健康风险预测,提升服务精准度。
(二)产品创新:全周期照护服务
打造“预防-干预-照护-康复”全周期产品体系:预防阶段依托监测与风险评估识别健康问题;干预阶段提供个性化训练与营养方案;照护阶段实现智能化日常照料;康复阶段融合传统中医与现代理疗技术。产品采用大字体、语音提示及一键操作等适老设计,贴合老年人使用习惯。
(三)服务模式创新:多元协同服务网络
建立“中心-社区-家庭”三级服务网络:中心提供专业照护和康复服务;社区站点开展日常活动和健康监测;家庭环境享受远程监护和上门服务。通过资源整合,将医疗机构、社区组织、志愿者等多方力量纳入服务体系,形成多元协同的养老服务生态。
三、应用效果
(一)服务质量提升
智慧化系统使平均服务响应时间从15分钟缩短至3分钟,效率提升80%。健康监测覆盖率从传统模式的60%提高到98%,异常情况识别准确率可达95%。老年人满意度调查显示,对智慧化服务的总体满意度达92%,较改造前提升40个百分点。
(二)照护效率提高智能照护系统将护理人员日常记录工作量减少50%,使人员更专注于直接照护服务。风险事件预警准确率提升至90%,跌倒等意外事件减少70%,显著提高了安全性。
(三)资源优化配置(III)OptimizedResourceAllocation通过大数据分析,中心床位周转率提高30%,服务容量扩大40%。智能排班系统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员工工作效率提升35%。物资管理系统浪费减少20%,运营成本降低15%。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