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本和韩国地缘相近,文化相通,是东亚地区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国家,都面临着健康照护压力、劳动力短缺与社会保障体系可持续性的挑战,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上有很多共性的做法。三国在智慧健康养老实践中的有益探索、实践和合作,为推动亚太地区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重要参考。即日起,我们将陆续刊登《中日韩智慧健康养老案例》,以飨老龄工作者学习、研究、借鉴。
日本智慧健康养老案例
社区便携式步态监测与跌倒预防管理方案
社区便携式步态监测与跌倒预防管理方案由医疗器械企业、地方社区卫生中心与大学康复科合作研发,在多个城市社区试点,获得厚生劳动省与地方政府的健康促进项目资助。其核心优势是将轻量级可穿戴传感技术与社区健康服务流程深度融合,强调“社区为场景、康复为连续服务、互助为激励机制”,使得干预更贴近日常生活,形成从早期筛查、个性化干预到长期随访的闭环路径,便于推广与规模化实施。该方案是社区基层预防性健康管理的代表性实践,不仅在跌倒预防上取得了量化成效,也为将健康监测纳入区域公共卫生策略提供了实证依据。
一、背景概述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跌倒成为导致老年人伤残与住院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传统跌倒评估受限于医院或康复中心的场地与频次,难以及时发现社区老年人行走功能退化。在全球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日本,早稻田老年健康协会主导开发了AYUMIEYE步态分析系统——一款低成本、便携式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联合医疗器械企业、地方社区卫生中心与大学康复科,在多个城市社区试点,获厚生劳动省与地方政府健康促进项目资助。

图1AYUMIEYE步态分析系统
试点选择优先考虑社区医疗资源健全的区域,与辖区诊所、护理站及志愿服务组织建立协作,确保发现风险时能快速实施评估与干预。AYUMIEYE系统由小巧轻便的传感器模块与iOS移动应用程序组成,用于数据采集、分析及结果展示。通过记录受试者短时步行中的加速度信号,系统自动识别步态周期,提取步幅时长、步频、左右对称性等指标,为医护人员提供量化运动功能参考。相比传统步态分析手段,其场地适应性更强、操作更简便,更适合基层医疗单位与社区养老机构开展大规模筛查,体现了日本“可持续健康社会”理念在技术领域的实践。
二、创新模式
(一)技术创新:低干扰式穿戴设计
技术选型侧重轻量化与便捷性,惯性传感器体积小、续航久,可在日常步行中稳定采集三轴加速度与陀螺仪信号。设备端与移动端实现数据初步预处理,能实时呈现步态波形与关键指标,并基于时间序列模型识别功能退化趋势,避免对老年人活动的干扰,同时降低了操作门槛,无需专业人员协助即可完成基础监测。

图2AYUMIEYE穿戴及测定方法
(二)服务创新:面向“筛查—评估—干预—复评”闭环服务
服务流程创新体现在“筛查—评估—干预—复评”的连续闭环设计。社区护士与康复师通过APP接入监测结果,结合简易问卷与功能测试,为老年人制定个性化干预计划,例如为步幅不稳者提供平衡训练建议,为术后老年人提供远程随访支持。社区志愿者承担陪练与互助监督角色,减轻专业人员压力,增强老年人参与意愿。
同时,引入积分制度与“步行小组”激励机制,通过集体活动将康复训练转化为社交场景,提升老年人设备使用持续性,强化邻里支持网络,从行为层面促进长期依从性。
三、应用效果与推广
在两个城市社区试点期间,累计纳入800余名参与者,覆盖社区老年人与康复人群。试点数据显示,经过六至十二个月的监测与干预,高风险人群跌倒发生率较基线下降25%~30%,规律参与训练的小组跌倒风险降幅更显著;多数参与者的步幅时长、对称性等功能性指标稳步改善,与生活质量、自立能力自评结果相互印证。
管理效率上,社区护理团队借助平台可精准识别高风险个体,减少无针对性巡访频次,将人力资源集中用于高需求住户。部分试点区将步态监测数据纳入社区健康档案,用于评估体力训练项目效果,为公共卫生资源分配与政策调整提供依据。
推广策略采取分阶段路径:第一阶段在医疗与社区资源完备的城区深化应用,优化算法稳定性,并与服务衔接;第二阶段向周边市镇扩展,重点降低设备采购与运维成本,探索“租赁+补贴”融资模型;长远目标是将该体系纳入区域长期护理服务目录,使基础监测成为社区常态化健康管理工具。此外,项目团队与高校合作,利用匿名化数据开展慢性病预测与康复效果研究,逐步构建兼具临床与公共卫生参考价值的证据体系。

图3AYUMIEYE实际应用示意图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